玉米螟防治技术
玉米螟(Ostrinia furnacalis)是我省玉米主要害虫之一,以幼虫对玉米植株地上部分各部位进行危害。心叶期,幼虫潜入心叶丛蛀食,叶片展开时出现排孔;散粉后幼虫开始向下转移,蛀入雄穗柄或茎秆,遇风易造成倒伏;穗期,幼虫取食花丝及雌穗顶部幼嫩籽粒,影响玉米品质。
(玉米螟田间叶片、茎秆、穗部为害症状)
(玉米螟卵、幼虫、蛹)
(玉米螟雄性成虫和雌性成虫)
防治建议:
对预计百秆活虫数量超过30头的地块,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。
1.性信息素诱杀成虫。于玉米螟成虫羽化初期,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性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诱杀成虫。
2.释放赤眼蜂寄生虫卵。于玉米螟产卵初期首次释放赤眼蜂,间隔5天第二次放蜂,再间隔10天第三次放蜂,每次每亩投放蜂量5000头,每亩总放蜂量15000头。可人工投放或植保无人飞机投放。
3.药剂防治幼虫。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,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或飞机航化作业田间喷雾防治。防治药剂可选用苏云金杆菌(Bt.)、印楝素、金龟子绿僵菌、球孢白僵菌、短稳杆菌或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药剂,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、四氯虫酰胺、四唑虫酰胺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乙基多杀菌素等杀虫剂及其复配剂。同时,可混用吡唑醚菌酯、唑醚·氟环唑、肟菌·戊唑醇等药剂兼防玉米大斑病等病害,混用噻虫胺、噻虫嗪等兼防玉米蚜虫,实现“一喷多防”“一喷多效”。对于重发地块,可在雌穗期再施药1次防治幼虫。
4.注意事项。无人机航化作业,每亩喷液量需保证在1.5升以上。配药及作业过程中,应做好人员的安全防护,避免药液与人体直接接触。农药包装废弃物应统一回收,打药剩余的农药残液禁止随意排放到田间、地头及水源地附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