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大斑病是我省主要玉米病害之一,由大斑病凸脐蠕孢菌[Exserohilum turcicum(Pass) Leonard&suggs]引起,多发生于玉米生长中、后期。一般底部叶片先发病,后逐渐向上蔓延,病斑沿叶脉扩展,呈灰褐色或黄褐色,多为长梭形,长约5~10cm,宽约1cm,湿度大时,病斑表面密生黑色霉层。发病严重时病斑接连成片,叶片整片枯死。玉米大斑病属气流传播流行性病害,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病害流行的最主要环境因素,一旦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,病势迅速扩展蔓延。 玉米大斑病田间为害症状 防治建议: 1.农业防治。合理灌溉,洼地注意田间排水。及时追肥,增施磷钾肥,防止后期脱肥,增强植株抗病能力。 2.药剂防治。种植感病品种、发病条件适宜地块,可在发病初期,田间喷施枯草芽孢杆菌、井冈霉素A、井冈·蜡芽菌、解淀粉芽孢杆菌、氨基寡糖素等生物药剂,或喷施吡唑醚菌酯、苯醚甲环唑、氟唑菌酰羟胺、唑醚·氟环唑、氯氟醚·吡唑酯、丙环·嘧菌酯等可兼防北方炭疽病、灰斑病、鞘腐病、纹枯病等其它病害的化学药剂,实现“一喷多防”,并视发病情况隔7~10天再喷1次。同时,可加入碧护、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,实现“一喷多效”。 3.科学施药。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航化作业时,应添加航化专用助剂,且每亩喷液量应达到1.5升以上,以保证防控效果。配药及作业过程中,应做好人员的安全防护,避免药液与人体直接接触。农药包装废弃物应统一回收,打药剩余的农药残液禁止随意排放到田间、地头及水源地附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