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捕捞小龙虾及8月黑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
八、九月份是我省小龙虾集中起捕上市销售的黄金季节。因小龙虾养殖环境中多具水草(或稻田养殖),且具有打洞习性,为帮助我省广大小龙虾养殖者提高起捕售卖率,现根据小龙虾的生活习性,将科学捕捞小龙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。同时,8月黑龙江省天气较为温热,多地易出现短时强降雨、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,暴雨、洪涝等灾害风险较高,水产健康养殖的管理工作面临更大挑战。结合过往同期全省水产养殖病情测报数据,并参考今年天气状况,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8月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,供参考。
一、科学捕捞小龙虾方法与注意事项
依据小龙虾生长周期,当年繁殖的幼虾经 3-4 个月生长达到商品虾规格(通常体重≥35 克)后开始捕捞,优先捕捞大规格个体,保留小规格虾继续生长,实现“捕大留小”,提高养殖效益,减轻龙虾存量大对养殖水体的压力。
(一)地笼捕捞
地笼捕捞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,适合捕捞达到商品规格的成虾,同时避免对幼虾造成伤害。可选择网眼大小为3.0-4.5厘米的地笼,确保成虾被捕捞,而幼虾能够通过网眼逃脱。地笼应放置在池塘边缘或虾沟内,笼梢需高出水面,便于小龙虾透气。每隔2-3天移动地笼位置,以提高捕捞效率。可在地笼中放入鱼腥味或清香味较重的诱饵(如杂鱼肉、鸡肠等),以提高捕捞效果。
(二)手抄网捕捞
本方法适用于水浅且小龙虾密集的地方,尤其是水草丛生的区域。捕捞时将手抄网沿池塘边缘或水草丛生处缓慢移动,用木杆驱赶小龙虾进入网中,适用于小规模捕捞。操作时避免过度搅动水体,防止小龙虾应激损伤。
(三)干塘捕捞
干塘捕捞适用于养殖后期,当池塘内大部分小龙虾达到商品规格时,将池塘水位逐渐降低,使小龙虾集中到虾沟或池塘底部,然后用手抄网或干塘方式捕捞。干塘捕捞应选择晴好天气、水温 15-25℃时进行,避免高温(>30℃)或低温(<10℃)时段,以提高捕捞运输成活率。
(四)急流聚捕
利用龙虾喜逆水爬行的习性,采用急速水流排放池水,带动池中的成虾感应而顺流行动,迅速流淌聚集于一处,淌入池外收捕水坑中的网箱或网袋内,而后收虾。此法适于池中大部分虾达到上市规格而且大批上市的情况。
(五)拉网捕捞
拉网捕捞适用于养殖池内的小龙虾基本都达了上市规格,将池内的水草捞掉开展拉网工作,特点是时间短上虾快。如水面大需设有集虾沟,在沟内拉网捕捞小龙虾。
(六)注意事项
1.使用地笼捕捞法时要注意定时观察笼内虾存量,若虾密度较高可能导致堆叠缺氧死亡,要及时起笼倒虾。地笼网使用后及时清理、晾晒,防止堵塞。
2.捕捞后要及时分拣,将活力差、受伤的小龙虾单独处理,避免污染健康虾;运输过程中保持低温、湿润,减少应激反应,提高存活率。
3.避免药物残留,捕捞前避免使用任何药物,以免影响小龙虾质量和回捕率。
4.捕捞前三天禁止向池中冲水,防止幼虾大量脱壳,捕捞时造成伤害。
二、8月黑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
8月水产养殖应该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、鲤浮肿病、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、细菌性肠炎病、柱状黄杆菌病、车轮虫病、锚头鳋病等。
(一)鱼类疾病
1.草鱼出血病: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,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,水温20℃~30℃时易发病。患病鱼鳍基或鳃盖出血,解剖查验可见肌肉出血呈鲜红色、肠壁充血、肝脾充血等症状。全省草鱼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。
2.鲤浮肿病:病原为鲤浮肿病毒,主要危害鲤和锦鲤,水温在20℃~27℃时易发病。病鱼上浮、聚堆游边,眼球凹陷,鱼种阶段有时出现全身浮肿。全省鲤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。
3.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: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、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,危害鲫、鳊、鲢、鳙、乌鳢等多种淡水鱼类,水温9℃~36℃时易发病。病鱼离群缓慢游动,眼球突出,体表充血,鳃、肝、肾颜色较淡,呈花斑状。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%以上。全省各鱼类养殖地区均应重点防控。
4.细菌性肠炎病: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、豚鼠气单胞菌、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,主要危害草鱼、青鱼、鲤、大口黑鲈、泥鳅等淡水鱼类,水温在18℃以上开始流行。患病鱼肛门红肿外突,解剖查验可见肠道充血发红,尤以肠后段明显。全省各鱼类养殖地区均应重点防控。
5.柱状黄杆菌病:俗称“烂鳃病”,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病,传播快,病程长,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。该病在水温15℃以上开始发病,20℃以上开始流行。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、青鱼、鲤、鲫、鳊、鲢等,应引起各鱼类养殖地区的重视。
6.车轮虫病:病原为车轮虫,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适宜水温20℃~28℃。车轮虫一般寄生在鱼类体表、鳃和鼻孔处,大量寄生时会刺激鳃丝分泌黏液,形成黏液层,妨碍病鱼呼吸。全省各鱼类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。
7.锚头鳋病:病原为锚头鳋,主要危害鲤、鲫、鲢、鳙、草鱼等淡水鱼类,繁殖适温为12℃~33℃。锚头鳋一般寄生在鱼类肌肉、鳞下、口腔等部位,患病鱼食欲减退、身体瘦弱、烦躁不安,体表或鳞片腹面可见细针状虫体。全省各鱼类鱼类养殖地区均需重视。
(二)部分养殖重点品种疾病
1.鲫:8月易发疾病有鲫造血器官坏死病、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、黏孢子虫病等。
2.泥鳅:8月易发疾病有细菌性肠炎病、腐皮病等。
(三)防控建议
1.做好生产管理。建立水产养殖管理档案,将水产养殖动物的引(购)入、隔离检疫、繁育、消毒、药品和饲料使用、疾病监测、无害化处理以及苗种销售等重要生产环节详细记录在案。加强生产管理体系和配套建设,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成率和生产稳定性。
2.保证充足溶氧。高温季节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大、生长快,产生的代谢物也相应增多,如管理不善,极有可能出现大面积浮头甚至泛池。须保持适宜的水体溶氧,科学使用增氧机,合理配合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化学增氧剂。天气异常时,加强巡塘并及时开机增氧。
3.规范使用药物。病害发生后切忌盲目用药,一般应停止换水、停用消毒剂和抗寄生虫药、停止拉网等操作,保持水质稳定和水体溶氧在较高水平。用药时要合理配伍,注意药物的协同与拮抗作用,同时遵守休药期规定,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。
4.及时报告疫情。在养殖生产过程中,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,要及时向当地渔业主管部门报告,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诊治,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。做到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预警、早处置。